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/ 新闻动态 / 医疗资讯 /

五维并举,筑牢健康防线

2025-08-09


  夯实基建,打造基层医疗坚实根基

  基础设施堪称基层医疗发展的基石。无为市积极促进资源向基层汇聚,精心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规划,成功达成乡镇、社区以及行政村服务的全方位覆盖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工作,全面更新其医疗用房、专业设备及信息化平台。以全市17家基层医疗机构为例,通过实施医疗设备购置与就诊环境改造项目,改造后基层诊疗率大幅攀升20%,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
  在人才队伍培育方面,该市向基层倾斜编制资源,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数为845人,目前在编人数达710人,切实保障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需求。同时,采用多元渠道扩充人才力量,包括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14人、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就业28人、退休人员返聘12人以及对口帮扶44人等举措,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匮乏的现状。此外,还鼓励各医疗机构依据自身特色,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,全力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,持续优化服务流程,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。

  保障基本,织密普惠医疗防护网络

  始终秉持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理念,无为市持续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,构建起稳定的卫生健康投入体系,严格贯彻执行政府补助政策。在医改实践中勇于创新,着力打造襄安镇、蜀山镇这两个县域医疗次中心,精心遴选10家镇卫生院培育12个基层临床特色科室,并重点推动石涧镇精神卫生分中心、蜀山镇血液透析分中心等项目的落地实施。借助紧密型医联体、医共体的构建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,让广大基层群众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。

  在监管领域,建立起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为基础、重点监管为补充、信用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模式,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,持续整治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,全力确保群众能够获得安全且可负担的医疗服务。

  提升质效,磨砺医疗服务精湛技艺

  深入开展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活动,实现“基本标准”达标率100%,其中5家单位更是达到“推荐标准”。对标建设要求,着力加强全科、儿科等关键科室的建设力度,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与项目扶持,不断提升设施设备的配备水平。与此同时,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的高水平医院展开深度合作,如上海新华医院、省立医院、安医一附院、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、安徽中医药大学等,强化医教研协同发展机制,推动城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县域流动。在县域范围内,组建3个紧密型医共体,实现专家团队、先进技术、药品供应等资源的上下贯通,有力提升了基层诊疗服务能力。

  在人才培养环节,从增加人才总量和提高人才质量两方面同步发力,创新推行“三多”引才策略,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。成立5个“名医工作室”和7个博士工作站,持续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,运用师带徒、跟岗学习等多种方式,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,切实增强群众在基层就医的信心。

  激活机制,注入改革发展强劲动力

  构建起“维护公益性、调动积极性、保障可持续”的长效运行机制。在管理体制上,明确由政府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经费,运行经费则通过服务收费与政府补助等多渠道予以补偿;用人机制方面推行“岗位聘用制”和“绩效考核制”,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;优化绩效管理模式,将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,使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紧密挂钩,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,促使群众就医满意度实现质的飞跃,从长期落后跃居前列。

  强化协同,构建整合型医防融合体系

  不断完善基层健康服务网络布局,加速推进基层智慧医疗建设进程,实现电子病历共享以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医联体建设路径,清晰界定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,逐步构建起一体化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。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贴近群众的优势,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,深入普及“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”的健康理念。充分挖掘中医药在预防保健、疾病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,广泛开展中医古法健康操、八段锦、太极拳、五禽戏等“中医养生功法”的推广培训活动,建成县域智慧中药房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守护群众的生命健康。

  通过上述五项举措的协同推进与精准发力,无为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,“大病不出省,一般病在市县解决,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”的科学就医格局已初步形成,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